最新消息

本土疫情狂燒!接種疫苗成焦點 孕婦與胎兒如何自保?

分享在 facebook
分享在 twitter
分享在 google
▲胎盤除能供應養分之外,也具有保護防衛功能,媽媽的抗體能透過胎盤和臍帶傳送給胎兒。(圖/NOW健康製作;圖片來源/ingimage)

 

【NOW健康 楊芷晴/台北報導】本土新冠疫情不斷擴大,近日確診案例數多次「校正回歸」,使得接種疫苗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。然而,在疫苗施打的族群中,孕婦是否能列入接種對象,也引來許多的討論。由於過去孕婦和正處哺乳期的婦女都被排除在臨床試驗外,究竟疫苗能否提升孕婦母體與胎兒的安全?《美國婦產科雜誌》的1項研究顯示,孕婦和未懷孕者接種新冠疫苗的反應無顯著差異,孕程中可能產生併發症的機率也無明顯增加;而美國新聞也曾報導,孕婦罹患新冠肺炎後,病情演變為重症呼吸衰竭甚至死亡,風險實在不容小覷。

 

 

胎盤作用不只供應養分 孕婦妊娠期間扮演關鍵角色

婦產科專家王炯琅院長表示,當附著於子宮內膜上的受精卵變成胚胎,胎盤就像是胎兒在發育成型的第1個器官組織,於妊娠初期即開始發揮功能,母體經由子宮、胎盤到臍帶,輸送血液中的養分與氧氣,使胎兒順利生長發育,同時胎盤兼具胎兒肺臟、肝臟和腎臟的功能,幫助胎兒排出體內的代謝廢物。

胎盤除能供應養分之外,也具有保護防衛功能,媽媽的抗體能透過胎盤和臍帶傳送給胎兒,值得注意的是病毒無法直接通過胎盤,美國紐約大學就有研究認為,孕婦若感染COVID-19,除非是症狀嚴重的情況下才會引起胎盤功能變差,若是無症狀或輕微感染,新生兒出生後經過篩檢顯示陰性反應,代表胎兒並不會受到感染。

胎盤的環境對胎兒發育至關重要,除了極少見的先天性胎盤發育異常外,孕期中可能出現前置胎盤、嚴重妊娠性高血壓或其他疾病造成胎盤早期剝離等。王炯琅院長說明,前置胎盤常常在懷孕7個月後發生出血症狀,臨床會以安胎藥並臥床靜躺來避免大出血,婦產科醫師也會評估胎兒的發育曲線與肺部成熟度,來判斷是否需提早進行剖腹生產。

 

 

胎盤不再是醫療廢棄物 是珍貴幹細胞資源

全球自2010年開始間質幹細胞臨床研究案開始,分別從骨髓、成人脂肪以及胎盤、臍帶中取得幹細胞來源。其中新生兒胎盤、臍帶、羊膜過往被視為醫療廢棄物,現已證實是最原始、最年輕,富含活性、品質最好的間質幹細胞來源,未來很可能應用在許多疾病的治療上,因此保存此珍貴資源,事前的規劃與保存方式更顯重要。

間質幹細胞具有修復損傷或病變器官的細胞或組織的特性,近年來被廣泛研究在臨床治療上,目前臨床治療的適應症,主要應用於血液疾病和免疫疾病方面。其他如幼兒腦性麻痺和自閉症、年長者的退化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症、阿茲海默症、退化性關節炎、軟骨損傷、心肌梗塞引起的心肌細胞受損糖尿病等等,都有許多的臨床研究試驗開展進行中。

 

 

幹細胞儲存條件極其嚴苛 及早儲存保障未來

王炯琅院長指出,幹細胞的收集和保存過程中最怕受到汙染,因此孕婦生產過程中將臍帶、胎盤從母體脫離時,周遭環境消毒必須嚴謹,避免病毒和細菌感染;其次,送進GTP實驗室後的處理流程、品質管控和萃取技術等,均須高標準的作業流程,以確保幹細胞數量與品質。最後選擇具有國內外認證的國家級儲存庫來妥善保存,才能有效延續幹細胞最佳的品質、活性與數量。

現今幹細胞治療可運用於自體和家人,年初衛福部有條件開放異體細胞治療的大門,許許多多相關的臨床實驗正在進行中,王炯琅院長不諱言,以往媽媽可能會考慮寶寶或家人發生血液和免疫疾病機率低,造成幹細胞儲存的意願不高,但許多研究數據顯示,間質幹細胞對於年長者的退化性疾病、神經系統疾病可望達到驚艷的治療效果。隨著再生醫學時代的來臨,未來細胞治療、組織器官的再生,治療現在束手無策的疾病,都已有顯著且令人驚艷的進展。及早儲存珍貴的間質幹細胞(臍帶、胎盤與羊膜),以備未來自己與家族隨時可以使用,延續生命的存在與價值。

 

 

 

 

延伸閱讀

該儲存臍帶血嗎?認識臍帶血幹細胞、應用範圍,守護全家人的健康

 

 

文章轉載自NOW健康【本土疫情狂燒!接種疫苗成焦點 孕婦與胎兒如何自保?】

 

※想暸解更多再生緣細胞儲存與應用的資訊,歡迎與我們的專業顧問一對一諮詢喔!

 

加入好友